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09 点击次数:77
晋唐笔法虽然令人“向往”,但想学到其中精髓非常难,有的书友初学书法便从二王、欧虞、颜柳入手,结果练上几十年仍然是“囫囵吞枣”。虽说“取法乎上”没错,但如果忽视了“循序渐进”,最终只能事倍功半。
图片
学界认为,想要学到晋唐名家的笔法,应当先找到一个合适的“跳板”,积累好基础后,再去实践。而这个“跳板”,正是米芾的字。为什么说学米芾是“直入晋唐”的捷径呢?有三点原因,其一是米芾取法广且精,其早期书法有“集古字”之称,笔笔有来处,字字有法度。
图片
其二,米芾在继承前辈笔法基础上能化为己用,形成独特的风格,因此,学他的字不会出现匠气,同时对于我们理解和化用古法大有裨益。其三,米芾传世作品多,学起来方便,字数也多,可以长期作为“日课”。
图片
米芾的书法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,即30岁以前、30岁至50岁和50岁以后。30岁以前米芾的字略显拘谨,而且对“二王”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深入和全面。50岁以后达到了“人书俱老”境界,用笔太过洒脱不羁,也不适合我们临摹。
图片
综合而言,他30岁至40岁期间的作品水平最登峰造极,不仅笔力沉着、法度严谨,还没有过于恣肆,其中写于33岁生日的《方圆庵记》,堪为其一生的“巅峰之作”。这是他极为罕见的炫技之作,每一个字都倾尽全力,俨然如王羲之再世。
图片
《方圆庵记》以《圣教序》《兰亭序》笔法为基础,但又不追求纤毫毕现的相似,而是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。此作写于宋元丰六年(1083年),据《金石萃编》记载,写完后便摹刻上石,原碑高五尺六寸五分,广三尺五寸七分,凡十七行,每行四十八九字,总计约七百五十余字,字迹大小约3厘米。
图片
书写时起笔动作丰富,或藏或露,入纸后按压、蓄力,笔画中锋立骨,侧锋取妍,遒劲爽逸,姿态万千。笔力轻重得宜,提按有致,转折处遒转灵活,取二王、羊欣用笔。结字欹侧多姿,正如“八面出锋”。内擫取势,牵丝引带,字与字呼应密切。
图片
纵览全卷,笔画细腻精彩,结字动势十足,深谙晋唐法度而又有自创,将《方圆庵记》临摹透彻,那么我们的用笔水平会有质的飞跃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